七大类新兴产业目录力促技术突破

2012年12月05日 9:53 518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再生金属资讯


  10月25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就《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目录》)向社会征求意见结束。《目录》分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汽车7个大类,在每个大类下,又分为若干小类,共有将近80个条目。
  在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张于喆看来,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导目录的初衷旨在界定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解决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外延模糊的问题。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一样,这一《目录》将成为政府管理投资项目,制定和实施财税、信贷、土地、进出口等政策的重要依据。
  早在7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就曾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为了今后更好地推进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正在会同有关单位组织专家抓紧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的指导目录。张晓强表示:“文件制定后,会对今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有比较科学明确的规定,有利于社会各个方面把握它的基本内涵、主要类别,共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据记者粗略估算,在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产品和服务中节能环保产业数量最多,有31个;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有21个;新能源产业的重点产品和服务有20个入选;新能源汽车最少,只有4个入选。
  张于喆告诉记者,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具有高成长性、产业绩效预期较好行业的支持和投入,对整个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对当下的经济也有“一定的拉动作用”。《目录》的出台,对于指导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同时为各地及金融机构、基金组织运用各种经济、行政和法规手段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引导方向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说国务院7月20日正式印发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比2010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目标”更具体、“政策”更完善的话,《目录》使得战略新兴产业产品和服务发展方向更明确。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室主任赵英告诉记者,2008年至今,在国家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种政策支持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就整体而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在研发方面,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研开发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核心技术或相对落后,或处于攻关过程中;核心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中低端,有些产品的核心技术与核心零部件仍然依赖跨国公司。有些产业看似有发挥后发优势、迎头赶上的机会,实际并非如此。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业界一直认为:“与发达国家基本在同一起跑线上,可以弯道超车”。经过一段时间的产业化实践,该观点无人再提。实际上,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也至少存在着10年左右的差距。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处于开放环境中,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全球产业链条,因而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往往处于产业链条中低端。产业化关键链条缺失,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的制定,检测平台建设落后于产业发展。缺乏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开发领军人才。高技术产业附加值不高,技术水平不高,中低端生产能力过度发展,过度依赖出口,某种程度上仍在走传统产业走过的道路。如果按照目前的道路发展下去,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可能“空心化”,徒有虚名。
  相当一部分产业园内缺乏研发能力和核心产品,有的只是劳动力密集的生产加工部分,走低水平组装加工路线,匆忙扩大产能,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能力。发展同质化严重,造成新一轮技术重复引进,布局雷同和低水平竞争。由于过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中低端,产能过剩,过度依赖出口,在国际市场恶性竞争,因而导致发达国家把相关产业反倾销的重点指向中国。今年以来中国国内相关产业即由于遭遇前所未有的反倾销而呈现萧条。
  在赵英看来:“从现阶段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场国家间竞争未来的比赛,政府仍需给予大力支持。但该出手处才出手,在产业政策及细分目录的指引下,优化财政、金融资源配置,使财政、金融资源主要用于扶植技术开发、核心产品、关键零部件的研制,而不是用于盲目扩大生产能力才是政府应有之举”。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