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电子产品不存在重金属中毒

2012年12月24日 15:53 565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铅、锡、铬、汞和镉等重金属封存于电子元件或塑料材质中,人们接触机会和剂量有限。手机与其它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的有毒,实际上体现在电子垃圾无序的回收、拆解环节,而不是使用环节。
  手机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1973年4月世界上第一部民用手机问世至今,全球有75%的人在使用各种型号的手机,大家都忙着用手机上网、发微博、通话、写短信、拍照、听音乐。手机对健康是否具有危害?
  使用电子产品不存在化学品与重金属中毒
  手机通过电磁波进行信息传递,因此人们早年的担心集中于手机的辐射效应。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到底有无损害,对此尚无定论。由于手机普及率极高,即使个别手机使用者患了脑瘤,如果人群脑瘤发病率并无显著增加,就无法证明是由于手机辐射所致。多数研究者认为,还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来证明手机辐射与脑瘤等疾病相关联。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有两家美国机构的研究人员对36款手机进行了拆解分析,并根据所含化学物质的环保程度进行了排名。研究结果显示,手机有毒!36款手机中均检测出有毒化学物质,涉及阻燃剂、聚氯乙烯、溴以及铅、锡、铬、汞和镉等重金属。人们使用有毒的手机,是否会发生化学品中毒、重金属中毒呢?
  环顾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空间,有毒的物品恐怕不止手机。在空调机、彩电、冰箱、洗衣机、家庭影院设备、电脑等电器中,如果也进行类似的拆解分析,相信上述物质也会存在。现有的医学研究证实,使用电器和电子产品,并未使消费者面临化学品中毒、重金属中毒增加的风险。
  电子垃圾的无序回收与拆解是潜在危害
  中毒是由毒物引起,一切取决于接触方式和接触剂量。就手机使用者与手机中有害物质的接触方式而言,电子产品中作为阻燃剂应用最广泛的多溴联苯醚,其急性毒性很低,没有证据表明,正常使用手机的微量接触会导致健康损害;而多溴联苯醚作为一种环境持久污染物,通过空气、水源和食物给人体带来的潜在危害,恐怕大大超出使用手机的有限接触。
  铅、锡、铬、汞和镉等重金属封存于电子元件或塑料材质中,人们接触机会和剂量有限。金属类物质不会通过皮肤被吸收,而被呼吸道吸收需要在高温条件下,金属处于熔化状态才有可能通过蒸气形式经呼吸道吸收。有害金属能否经消化道吸收中毒,关键取决于手部皮肤污染剂量和个人卫生习惯。正常使用手机时,人体与含有铅、锡、铬、汞和镉等重金属材质的接触是一种间接状态,在理论上和医学实践过程中,都未发现由此导致体内重金属超标的证据。
  手机与其它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的有毒,实际上体现在电子垃圾无序的回收、拆解环节,而不是使用环节。在处理和回收电子垃圾过程中,直接丢弃与随意焚烧,会导致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和多种重金属的环境污染,通过大气、水源和食品给人们带来潜在的危害。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