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铅蓄电池产业起波澜

2013年04月01日 15:53 725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产业规范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到2015年,废铅酸蓄电池的回收和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铅循环再生比重超过50%,推动形成全国铅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分析人士认为,继2012年5月《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之后,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产业的政策再一次出台,显示出政府推动行业加快整合的决心,有利于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
  受环境污染之累
  作为一种极具环境破坏力的金属元素,铅在环保领域一向拥有“生态杀手”之称。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儿童血铅”事件时有发生,铅污染地下水的报道也频繁见诸报端,普通民众一时间闻铅色变,纷纷将矛盾的焦点指向涉铅企业,对铅酸蓄电池生产厂家颇多微词。
  其实,自1860年法国人普朗特发明出用铅作为电池的电极至今,铅酸蓄电池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铅酸蓄电池具有性能可靠、生产工艺成熟、价格较低、使用过程中不需要补充水分、免维护等优点,在很多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我国大部分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汽车使用的也都是这种电池。
  既然有众多优点,人类使用历史又非常悠久,为何国家相关部门要频频对铅酸蓄电池行业“重拳”出击?
  业内专家介绍,废铅酸蓄电池内含有铅膏、废硫酸等化学物质,如果任意排放会对土壤及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而且这种污染会持续很多年。同时,在铅酸蓄电池里还装有高溶解性的酸液,该酸液中含有一定量的铅,随意排放会污染土地并产生铅蒸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而上述污染恰恰是我国铅酸蓄电池行业长久存在的产业痼疾。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迅速膨胀,目前已经成为全球铅酸蓄电池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但由于部分企业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污染治理水平低,导致铅污染事件频发,严重威胁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
  随着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以及国内各类产业环保门槛不断提高,近年来,铅酸蓄电池行业也处于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
  顺应产业发展现实和群众环保呼声高涨的双重要求,《关于促进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产业规范发展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措施,涉及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严格行业准入和生产许可管理、强化项目审批管理等方面。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据了解,铅酸蓄电池在电动车市场占据较高份额,目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锂电池技术的冲击,但铅酸蓄电池的高性价比确保其主流地位在短期内不可撼动。随着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行业的高速发展,电池需求还将有较大增长空间。同时,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空间较大,巨大的汽车保有量和新增汽车的电池更换及配套,也会带动汽车用铅酸电池需求稳定增长。
  “目前,各铅酸蓄电池企业去库存化的表现还是相当明显的。锂电池因其价格过高,一时还无法取代铅酸蓄电池,因此若下游实际消费持续增长或保持坚挺,2013年铅酸蓄电池产量有望同步走强。”行业分析师林哲臣表示,由于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带动产能扩张的缘故,短期内铅酸蓄电池还不具备被市场淘汰的可能性。未来国家层面对铅酸蓄电池行业的管理重点必然要落在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结构调整上。
  林哲臣的看法代表了相当一部分铅酸蓄电池厂家的观点。这些厂家的观点在《关于促进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产业规范发展的意见》中得到体现。
  淘汰落后产能方面,把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作为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重点行业,立即淘汰开口式普通铅酸蓄电池生产能力,并于2015年年底前淘汰未通过环境保护核查、不符合准入条件的落后生产企业。禁止将落后产能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转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兼并重组。
  严格准入方面,要加强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新、改、扩建项目备案管理,禁止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铅污染超标区域和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新、改、扩建增加铅污染物排放的项目;在非重点区域内,新、改、扩建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企业要符合区域铅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建设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企业集聚园区,应当开展规划环评,强化园区规划控制,严格落实防护距离要求。
  另外,今后上述五部门还将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在2012-2015年通过中央财政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对全国范围内的铅酸蓄电池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予以支持。并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继续对利用废铅酸蓄电池生产再生铅的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税收优惠政策。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