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洋垃圾”入华利益链

2013年04月09日 15:13 633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再生金属资讯


  地广人多、劳动力廉价的中国不仅仅是“世界工厂”,还是“全球垃圾处理厂”。
  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数据,自2000年至2011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垃圾废品交易额从最初的7.4亿美元飙升到115.4亿美元,2011年占中国从美国进口贸易总额的11.1%,仅次於农作物、电脑和电子产品、化学品和运输设备。
  美国每天产生大量垃圾和废弃物,但垃圾治理费用高昂,而且会加剧环境负担。这些废弃的纸、塑料、金属、电子制品乃至废弃衣物和食品却在中国有大量市场。国内目前已经有成千上万个垃圾处理公司直接进口洋垃圾,经过简单的加工和处理便可获得可观利润,还有一部分垃圾制成的商品贴上“中国制造”标签回了“老家”。剩下一部分没有二次利用价值的进口垃圾,都被直接排放或者填埋。
  不仅仅是美国,英国等欧洲国家曾每年向中国和其它东南亚国家出口数万吨垃圾制品,其中有20%是未经分类处理的垃圾,属於非法出口产品。
  对发达国家来说,这确实是一笔十分划算的买卖──省下了垃圾治理费用不说,还能用垃圾赚钱,而且把环境污染“赶”出了国门。但对中国长远来说却是损己利人。中国垃圾处理商缺乏社会责任感,唯利是图者占大多数。洋垃圾既危害中国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也严重污染了环境。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废弃果汁盒就曾繁衍了5.5万只以上的苍蝇,废弃塑料制品需要上百年才能降解,焚烧电子垃圾产生有毒害气体,废弃金属排泄严重污染水源,诸如此类的危害不胜枚举。
  中国政府对“洋垃圾”现象长期监管不足,从2011年开始才出台政策严查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禁止垃圾走私。就算此举有望斩断洋垃圾产业链,但过去十几年间,进入国门的洋垃圾累计有百万甚至上千万吨,还将世代流毒在自己的土地上。
  这个黑头发、黄皮肤的孩子坐在垃圾堆里,黑色的眼睛里透着迷茫。他的毛衣上粘满了脏东西,脚板被污泥覆盖。面对这样一张照片,你甚至可以想象:腐臭味如何钻进他的鼻子,无数细菌和病毒正向他的肌体进攻。
  照片摄于中国广东沿海某小镇,并在英国一家网站刊出。这些垃圾来自大不列颠中国男孩的身边,印着英国标志的三明治盒子证实了这一点。
  一份英国官方的调查报告披露:目前,该国每年约有200万吨垃圾被运到中国,比布莱尔首相刚上台时翻了158倍。其中废纸占3/4,其余为塑料制品、电子垃圾以及铜、镍、铝、锌、铅等金属。如果换成相同重量的水,可以灌满400个标准游泳池。
  如此之多的垃圾,首先依赖于大不列颠的“生产能力”。在欧盟12国,制造垃圾他们是冠军。英国每个家庭每年倾倒的废物在半吨以上,但被焚烧的不足一成。所以,在这个“环保至上”的国度,如何处理废物成了大问题。
  数百家英国回收公司为此想方设法。比如CK Polymers Limited(CK塑料),位于曼彻斯特市,是英国规模最大的废塑料回收商及出口商之一,每月把1800吨垃圾送到亚洲。另有一位叫作TIM FRIER的先生,业内驰名此人搜集了英国超过5000家商业企业的垃圾,包括超市、酒吧、俱乐部的,每年约15000吨,运往中国。为此,他在中国刚刚开了个办公室。但这些涉嫌出口垃圾的英国公司,均不愿接受本报采访。
  另据调查,这个回收废物的群体中,大多数为华人。注册地在英国的“英国物资回收有限公司”的合伙人何×豪,就是其中之一。相对于土生土长的洋人,他们更了解中国不但有大量的市场需求,还有无数廉价劳动力。而在海外搜集垃圾的也是中国人,他们将搜集到的工业废料、生活垃圾直接进行打包。
  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垃圾会为他们带来巨大利益。“英国的回收费用非常贵。掩埋是最基本的方法每吨要花约1700元人民币。而英国政府只提供每吨490元人民币的补贴。”一位知情者说,“如果出口到中国,不但省了掩埋费,还能得到中国进口商人每吨1500块的报酬。加上政府补贴,就是2000元。这种好事何乐而不为?”而中国商人出的高价钱,夺走英国垃圾交易70%以上的生意。
  英国天空电视台(SKY TV)将此事曝光后,引来了该国民众的强烈反弹他们无法忍受经过自己认真分类的垃圾,又被混在一起,去污染中国。但英国的部分执政者是默许的,“反正中国向我们这里运送食品的船只,空驶回去也是资源浪费,不如运点儿东西。”一位英国高级官员暗示。
  由于英国和中国的贸易逆差,出口量的比例是1∶4,所以75%的船都是空驶而归。而在今天,不少空船装上了垃圾。事实上,几乎所有大型海运公司都曾经有意无意地运载过“洋垃圾”,包括中远、中海在内的船运公司,遭遇“洋垃圾”的情况时有发生。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