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修复电池技术问世 推动电池产业前进

2013年04月18日 9:26 927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科技创新


  电动车,作为一种经济节能、快捷便利的交通工具备受消费者青睐。据调查,我国电动车产销量已达2000万辆,市场保有量达1.2亿,我国已成为世界电动车产销大国。虽然如此,但是电动车电池寿命问题一直是困扰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难题。
  作为电动车的动力来源,电池是评价电动车的重要指标。我国目前电动车采用的电池绝大部分为铅酸蓄电池。好的铅酸蓄电池安全可靠,动力强劲,行驶距离长。但是电动车往往在使用半年之后便会出现电池容量下降、动力不足及行驶距离缩短等问题。如果更换一组48V20AH的电池组大约在600元左右,是一辆新电动车售价的1/3左右,更换60V的电池组成本会更高。频繁的更换新电池无疑会增加消费者的经济负担,于是电池修复技术在市场的需求下应运而生。
  1.传统电池修复技术现状
  当前电池修复技术分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两类。物理修复有水疗法、浅循环大电流充电法、脉冲电池修复仪修复法。化学修复有添加无机盐电池修复液、有机物和络合剂电池修复液法。
  这些修复法是在铅酸蓄电池修复技术处于开发阶段的初级修复法。物理修复法普遍存在操作繁琐,不适用密封电池与老电池,易引发活性物质脱落,设计参数不合理等情况。这些情况直接导致了电池修复效果差,甚至一些电池无法修复。化学修复法则存在形成的化合物不稳定,极板硫化脱附溶解,化学试剂损坏极板,修复电池寿命缩短等情况。更重要的是化学修复法在操作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试剂会给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增加了操作者的风险,有可能给操作者带来健康上的损害。
  部分电动车经销机构会推出电池以旧换新服务,事实上给消费者更换的往往是经过活化修复后的旧电池。在消费者感谢经销商为自己更换电池的服务时,经销商却偷梁换柱,用旧电池换走了消费者的新电池。
  还有一些所谓的高科技电池修复仪完全是电池充电器的伪装产品。普通的电池充电器按照价格高昂的电池修复仪出售给消费者,消费者损失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由于存在电池与充电器不匹配的问题,具有引发爆炸、燃烧的危险,对消费者的生命财产构成极大威胁。
  2.二代电池纳米修复技术更具优越性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更多新技术、新材料不断面世,为电动车电池的修复打下了技术基础。
  当前相对于传统电池修复法来说最安全、最高效、最环保的修复方法是纳米碳溶胶电池活化剂修复技术。
  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米的十亿分之一为1纳米。当物质达到纳米级时其物理化学性质便会发生巨大改变。纳米碳颗粒为球状分散体,它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极高的比表面能,表面选择吸附性强,导电性能优异。由于其体积微小,使纳米碳颗粒具有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遂道效应。这些独一无二的特点赋予了纳米碳产品某些天生的优越性。
  纳米碳溶胶是纳米碳材料中的一种,将其添加到铅酸蓄电池中,纳米碳微粒便会均匀的吸附在极板表面形成保护膜固化极板,使不可逆硫酸盐结晶崩解,防止电池失水,极板活性物质软化脱落,极板硫化、极化、铅枝晶化及单格落后等一系列导致电池性能降低的情况的发生,达到降低电池内阻,提高铅酸蓄电池活性物质利用率和电池能量密度的目的。
  纳米碳溶胶电池活化剂修复技术还是一种节能环保的电池修复技术。相对于传统的物理修复法和化学修复法,纳米碳溶胶电池活化剂修复技术不需要进行充放电,不需要添加化学电解液,是一种零耗能,无污染的电池修复方法。纳米碳溶胶电池活化剂修复技术操作简便,修复后活性物质稳定牢固不易脱落,修复效果好。更重要的是此法不需要添加化学试剂,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保证了操作者的人身健康。
  纳米碳溶胶电池活化剂修复技术对电池修复行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由于这种技术种种不可取代的优点,消费者更愿意将电池以这种方法进行修复,因此纳米碳溶胶电池活化剂修复技术在行业中更具竞争力和推广力。目前专业的电池修复门店已经普遍采用此种方法。

3D太阳能电池进太空 碳纳米管迎发展机遇

亿纬锂能:将扩充锂电池产能 买入评级

铅蓄电池产业要生存先满足环保条件

“逆向硫化过程”可用废硫造更优异硫—锂电池

前景无限 锂电池板块望迎爆发(10股解析)

松下为斯巴鲁首款混动车提供镍氢电池

奇特细菌与金属反应可作燃料电池

耐高温储能用铅酸蓄电池成市场新宠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