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竺:解决危矿问题 让“危机矿山”成为历史名词

2009年10月27日 11:1 1259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随着我国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我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探明了大量的矿产资源,到现在为止已经开发五六十年,其中很大一批矿山面临资源枯竭,危机矿山问题出现在人们面前。
  至今,我国究竟有多少危机矿山,如何科学处理危机矿山的问题?带着许多人们关注的问题,《科学时报》记者采访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办公室总工程师、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总工程师叶天竺。
  “我们现在在危机矿山方面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通过解决危机矿山问题,使‘危机矿山’永远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叶天竺说。

       摸清“家底”
  危机矿山,严格意义上是指资源危机。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我国一批有色金属矿山企业由于探明的资源量枯竭而纷纷倒闭。叶天竺介绍,截至2003年,由国家批准破产的有色金属矿产和煤矿山高达122座,而当时还有好几百座矿山也提出了破产申请,形势极其严峻。
  一方面,企业倒闭使大批职工失业,甚至造成个别城市出现较严重的群体事件。另一方面,矿山破产使国内已有的产能不断萎缩,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如铜矿近2/3依靠国外进口,铁矿近52%左右也是靠国外进口,氧化铝、锰矿、钾盐等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更是逐年攀升。
  在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国务院决定由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三家联合组建机构,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机制,由国家、地方政府、矿山企业三方资金联合推动解决危机矿山的问题。
  2004年9月,国务院通过了《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纲要(2004~2010)》,决定在有资源潜力和市场需求的老矿山周边或深部开展找矿工作,以延长矿山服务年限。随即,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组建了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管理办公室,并正式启动全国重要矿产危机矿山找矿专项。
  从2004年到2011年为专项第一期工程,主要包括我国危机矿山资源潜力评价、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察、危机矿山地质探矿关键技术推广应用等。
  叶天竺介绍,专项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摸底和试点。事实上,从2003年到2004年,勘察人员就对与当前经济建设关系紧密的带有战略性意义的18种矿产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包括煤、放射性铀矿、铁矿、铜矿、铝土矿等。据调查,我国拥有这18种矿产资源的矿山数量共计34071座,其中大中型以上的规模矿山约有1860座,这些矿山中,国有矿山共计1368座。
  2004年和2005年,调查人员又针对其中1010个大中型矿山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危机矿山资源潜力评价:有632座为危机矿山,占调查总数的62.57%。其中,393座属于严重危机,保有可采储量的服务年限不足5年;169座为中度危机,服务年限为5到10年;70座为轻度危机,能支持10到15年。
  经专家评估,这些危机矿山中有485座存在资源潜力,其中预测资源量可达中型以上的约占1/3。之后,项目办在此基础上对整个专项进行了全面部署,编制了我国主要固体矿产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实施方案。
  2004年,调查人员选择辽宁红透山铜矿、湖北大冶铁矿、辽宁阜新八道壕煤矿、云南个旧老厂东铜锡矿、湖南瑶岗仙钨矿等9个典型矿山作为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察工作的试点,一方面探索我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在理论方法等方面获取宝贵经验。获得初步成效后,又在2005年启动了第一批40个危机矿山项目,将专项正式推开。
  从2006年到2009年,全面开展了大中型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察工作,发现并探明一批新增资源储量,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同时,开展危机矿山共生伴生矿产与尾矿综合利用研究评价。
  自2009年开始,除了完成勘察项目收尾工程以外,对我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的实施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
  “我国各类矿山企业超过14万个,全面调查既不可能也无必要,最终有216座国家紧缺矿种的大中型国有、并经评估具备资源潜力的矿山进入了找矿专项。”叶天竺介绍,而其找矿的重点主要聚焦在“深部”。

[1][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毋宁秋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