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东风 技术创新掀起新高潮

2014年08月11日 9:29 1854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科技创新

借东风 技术创新掀起新高潮
 
李幼玲

  8月6日,全国有色金属科技工作会议在贵州召开。会上,记者采访了参会的院士及企业领导,他们对这次盛会感慨颇深。这次科技大会,是有色行业自2011年以来的又一次科技盛会。3年来,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一组组真实的数据鼓舞人心:一是政府、企业和院所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全行业研发投入从213亿元增长到338亿元,增长了58%;二是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行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成立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从883个增加到1365个,研发机构从735个增加到1265个,研发人员从6.6万人次增长到8.9万人次;三是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从4722件增长到6893件,产品销售收入从3477亿元增长到5503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9项……采访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传尧的一句话很让人振奋——

借东风    技术创新掀起新高潮

        面对记者的采访,孙传尧院士非常和蔼。他说,这个会议是有色工业的一个盛会,一是规模大、层次高,贵州省副省长何力前来参会并致辞,何力曾经担任过贵州省科学院院长,足以说明他对科技的支持。以前,科技工作会议国企参会人员居多,这次民企上市公司老总参会者明显增多,充分说明企业对科技工作愈发重视。二是陈全训会长在讲话中特别谈到创新驱动。陈会长的报告篇幅虽然不长,但非常精彩,有很多新观点,这些观点值得好好学习和认真领会。比如,谈到过去科技工作不注意培养优秀的工人队伍,不注重培养优秀的企业家,导致再好的成果也难以转化为生产力,表现了陈会长对有色金属行业技术创新驱动的新理念。另外颁奖现场非常感人,因为有些奖我参加了评审,这些奖项确实是有色金属工业技术创新驱动的代表,评上的项目都很优秀,由于名额少,有些项目未被评上,其实它们也相当不错。我相信,当有色行业科技大会闭幕后,有色行业包括生产企业、研究院所和高校技术创新,一定会掀起新高潮。
  他表示,企业转型升级,装备制造业起着决定性作用,装备企业要抓住机遇,针对市场做研发,将节能环保作为主攻方向。有色行业采矿、选矿、冶金装备包括特殊材料加工,以前主要以引进消化为主,比如火法炼铜设备的炉子,过去以引进为主,但近年来通过国内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研发出火法炼铜新工艺,在山东一些企业得到了很好的市场应用。他强调,过去引进消化是一个阶段,对我们少走弯路、少投经费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停留在原地踏步,在吸收引进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尤为重要。以选矿设备为例,国内的设备跟世界相比,实际技术水平并不差,重选设备、浮选设备、磁选设备等,跟国外差距也不大,有的甚至已经超过国外水平;大型磨矿设备跟国外相比,差距越来越小,以中信重工为代表的自磨机、半自磨机都和世界水平差距不大;采矿设备方面差距较大,井下采矿设备像无轨采矿设备铲运机等,尽管我国研究了很多年,也有很多成果,但是真正的一些地下无轨采矿设备主要还是引进国外的技术。不是我们的技术不过关,主要是有些机制问题,比如研究成果的转化,包括整个制造材料、设计制造整个系统等,希望装备制造业在矿山设备研发方面加大力度,缩短和国外的差距,减少我们国家用大量外汇购买国外矿山设备的状况;露天设备的穿孔、运输和装载等方面,跟井下比略胜一筹。总体来说,我们的采矿、选矿、冶金设备近10年来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这与我国整体经济、科技水平上升有很大关系。
  让更多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赵中伟,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副院长。他认为,今年有色金属行业的科技盛会中,很多数字真实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无论是科技力量还是科技研发水平,都得到了快速提升。他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主任邹大挺提到,我国80%~90%的技术都是自主创新或消化吸收的创新,这一点他深有感触,非常赞同。作为有色行业的科技工作者,他体会最深的是,很多年前我国很多先进技术都是国外引进的,但是近些年来,通过科技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和钻研,很多技术突飞猛进,特别是像低温低压铝电解节能技术,使铝电解能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重金属冶炼、熔池熔炼等技术研发,过去都是国外引进,通过产学研合作,用了近10年时间,通过消化改进前苏联瓦钮柯夫炉的工艺技术在炼铅工艺上实现突破,并且在其他金属冶炼方面得到拓展;我国自主研发的水口山炼铅法,目前不仅能炼铅,而且还能用来炼铜,在国内应用效果非常理想;中南大学研发的钨冶炼整体技术,比国外技术领先一步。他表示,这些技术的发展,最终源于国力的增强,得力于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在目前我国政策向好的大环境下,希望科研人员关注国家发展,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去,让更多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产学研用相结合很重要
  袁节平,柿竹园公司技术发展中心主任。他非常爽快地告诉记者,通过参加科技会议,不仅能将公司的一些情况跟专家进行交流,还能了解行业相关的技术成果与现状,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谈到这次柿竹园公司与相关单位合作的选厂磨矿自动化项目获得有色金属工业二等奖,他非常高兴。他说,该项目通过近一年来现场工业化应用和推广,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磨矿粒度、浓度等方面能自动调节,比如给水量、给矿量、加球量及磨矿细度都能自动控制,使磨矿处于最佳状态,同时设备在运转中,能耗低、效率高,节能效果很不错。
  近三年来,柿竹园公司变化很大,通过和相关企业的合作,共获得了7个奖项,2013年和中国矿业大学共同合作的某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2013年有几个项目同时获得了有色金属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前,企业没有什么专利,自从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后,柿竹园加大了科研发展的力度,现已拥有5项专利。在平台建设方面,目前企业的首要目标是如何能将省级技术中心升级为国家级技术中心,企业还和长沙矿冶研究院合作共建了选冶实验室,利用院所的科研优势和企业现场的工程化优势相结合,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双赢,最后将其建设为省级实验室。他说,实验室的建立,不论对现场科技人才的培养,还是解决生产过程中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难题,都是对科技创新的最大化体现。
  他表示,产学研用相结合很重要。他说,国家明确了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国家项目都是导向性的,如果全部依赖国家的经费,那么很多方面将会制约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建立相关的平台,不论是从资金、人力、物力,还是激励机制,包括内部的科研组织、人才培养都要适应企业的需要,如果不具备这些基础条件,企业难以成为主体。在这些条件中,最为重要的应该是激励机制,企业可以通过机制让科技人才把更多的热情投入到科技研发中,只有这样创新成果才会更多。另外企业也是成果转化的主战场,以前国家强调科研单位的创新地位,而往往科研单位就有些闭门造车,因为科研单位的创新技术与现场难以对接。有些成果比较好,但是适应性不好,所以产学研用相结合很重要,把科研单位和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这样一来成果的转化率会更大。
  柿竹园公司由于资源种类多、总体品位较低等实际情况,企业通过多年的努力,2011年被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全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之一,近期该公司将要投产的柴山3000吨/日采选新项目,即是示范基地中的一个重点项目,这个项目的特点是,因为原矿比现有的多金属矿体的品位更低,企业把原来一些成熟技术在生产运用的同时,在实验过程中针对低品位和碳酸钙含量高等瓶颈问题进行攻关,通过成熟技术的应用和集成创新等研发,开发出新技术回收和综合利用矿体,对困难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提高和开发利用效果的提升,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国家节约资源等政策导向。
  对于矿山设备的现状,袁节平谈到,现在我们国内的采矿装备相对落后,规模小的矿山因为矿脉小,大部分企业使用的设备还是半自动化,比如:电耙、打钻作业依然使用人工汽锤;在规模稍大的矿山,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半自动化,像柿竹园公司的掘进设备,基本还是采用7655钻机等,还没有掘进作业台车,同时天井的钻机用得较少,国产的作业台车虽然有示例也有研究,但工程化应用效果不是很好。而进口装备一是价格高,另外配套的备件供应难度大,影响现场设备作业恢复;出矿设备方面,规模小的企业目前矿车用得较多,而规模大的矿山,相应采用无轨铲运机,这应该是比较先进的设备,但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现在国内也在做一些智能采矿的装置研究,进行相关科研攻关,我们期盼装备制造企业能为矿山企业生产出技术含量高的设备,这既是科技发展的要求,又能满足井下安全生产的需要。
  5年时间走完60年科研历程
  冯再,四川省有色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善言辞,很亲和。据她介绍,四川省有色科技集团公司的前身是四川有色设计院,2008年隶属于四川省国资委,当时整个工厂的经济效益少得可怜,产值只有2000多万元。通过5年的努力,如今企业发展到5亿元产值,虽然翻了10倍左右,但跟大集团相比,整体规模还是很小,但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来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以董事长为班长的科研团队,带领一帮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从一个纯粹的科研院所走向一个纯粹的科技企业,这样的道路和历程,在整个有色行业应该有许多可圈可点、值得行业企业借鉴的做法。
  做法一:集团的一体两翼战略,一体即有色科技集团,主要包括科技的研发和投资,以及资金和管理等平台;两翼指原来的前身研究院,目前已经作为集团的二级公司,另外一个是产业的平台,通过一系列的1+n公式,目前集团按这种模式已经建立了7家公司,这些公司全部使用集团的科技成果,也就是通过科研成果和资本结合的模式进行运作,并通过科技成果入股,引进外部风险投资基金。由此,5年的时间,企业从原来只有2000多万的资产规模,发展到现在5亿元的资产规模。
  做法二:依靠科技人才和管理创新机制,来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作为四川省国资委的下属企业,不论从薪酬还是人事制度的管理都非常严格,完全按照国资委的体系进行管控,对于科技型企业,这套体系难以运行。在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方面,如果还按照国有企业的老套路,人才可能会流失。四川省给了企业很好的政策,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引进的人才,可以不受企业整体平均工资水平的约束,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是倒挂的模式。比方集团领导的工资,在整个集团属于最低标准,其次是管理部门的负责人,而引进的科技人才的收入水平,在薪酬和激励的顶端。这种模式一是有益于科技人才的创新,另外就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外部董事机制,仅仅是外部董事大于内部董事,完全按市场运作、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整个管理体系清晰,也就是决策在董事会,具体运营在经理层,实现了决策与管理的权限分离,通过授权的体制去解决中间这些包括怎样实现权力分权的问题,促进经营层整个工作动力的提升。同时,加上本身对二级、三级公司实行完全的市场化,打破了原来国有企业几十年来科研单位习惯的任命制,通过引进竞争的市场体制,来促进各个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来看,整个管理体系和创新体系变革后,对企业在科研及市场转化上的激励效果非常明显,用集团人的话,企业用5年时间走了60年的科研历程。
  转型企业活出精彩
  王良栋,贵州银星集团总工程师。说起企业,他滔滔不绝。他告诉记者,银星集团是2002年随着国家政策关闭贵州汞矿后,在原企业的基础上转型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大部分职工都是前贵州汞矿的员工,创业阶段规模虽然很小,但通过10几年的发展,目前企业已经处于行业龙头地位,主要以金属汞、氯化汞、氯化汞触酶等为主产品,汞资源占到了国内的50%以上,产品份额占据市场的60%以上。
  据王良栋介绍,目前整个涉汞生产企业都受国际汞市场影响较大,而我国汞行业因为特殊性,尤其是聚氯乙烯使用氯化汞触酶方面属于中国特有,对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但受工业影响,国家通过企业的改制转型及改造来实现减汞控汞的战略目标。5年前,银星集团就提出了转型规划,向资源综合利用、废物资源利用要效益;向科技创新、提高汞产品质量及向环保型企业发展为主方向,这些方面银星有自身特殊的产业支撑,以前务川汞矿因为低品位,几十年都处于亏损状态,而银星集团利用先进技术,实现了低品位化的效益经营,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其次废物利用方面,银星建设了全国最大的含汞废物回收生产基地,这条生产线囊括了国内很多先进的技术,而且许多核心技术属于银星独创,比如控氧干流、旋转焙烧、多金属同步分离技术等工艺,通过几年的发展,得到了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肯定。现在大龙银星是贵州省的创新领军企业,集团下属的重力科技是贵州省高新企业。另外银星还通过环保部2+2和日本的合作关系,引进了日本关于重金属污染的成套技术,合作建立的环保公司,重点针对全国汞污染的土壤、场地、渣体、水体来进行研发,未来银星还将向气象治理方面做尝试研发。作为国家环保汞污染环境中心的成员单位,银星已经不仅仅以生产经营为主要目的,更重要的是将环保和行业发展、科技创新的重任扛在了肩上。
  在有色金属资源利用方面,银星在国内建设了一条1万吨锑同步高效分离汞的生产线,在国内乃至世界都是第一条完整的生产线。由于我国在锑冶炼过程中汞回收率较低,生产中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上世纪70年代,原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已经开始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后来由于公司解散,导致技术推进放缓,产业化没有得到有效实施。银星集团抓住机遇,通过对前期技术成果进行整合、建设新的生产线,使含汞锑矿回收率达到了92%以上。
  在科技创新方面,企业形成了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团队发展模式。在贵州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银星和贵州省科学院、贵州大学等形成了战略研发团队,致力于将重金属污染及防止重金属生产过程中的创新技术整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企业和中科院签署了关于国家863计划、973计划以及国家星火计划的先进技术,在银星创建产业化实验平台,通过这些举措,2013年企业投入创新研发资金1700多万元,预计今年投入研发资金达到2400万元,2015年计划投入2700万元。随着产业项目的不断加大,银星在做大做强的基础上,一年比一年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力度,为今后更好发展夯实基础。
  目前,全国涉及汞生产的企业不完全统计有21家,用汞企业有200多家,而国外用汞企业越来越少。怎样用科技创新带动汞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还要满足国家环保对重金属污染的控制防治政策,同时还要履行国际公约,这给涉汞行业、企业都带来了巨大挑战,但挑战和机遇往往是并存的。
  目前,国内汞的产业一方面是处于发展的增长趋势,但另一方面又有不断萎缩的现象,比如聚氯乙烯,我国的产量增量在逐年上升,国家政策又要求汞的消耗逐年下降,这显然就是矛盾。每年汞的产能产量上也在上升,只是产品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3年前国内汞的产品,用矿石生产的原生汞占比例80%以上,近3年逐渐下降,去年基本形成了再生资源生产的汞和原生态汞相同的比例,这说明原生矿汞的生产在下降,而再生汞的生产在上升。预计未来5年可能会出现倒挂,原生态的汞会在20%左右。到2025年,中国的原生汞矿按国际公约要全部关闭,而国家鼓励废旧资源再生利用,同时这也是产业优势。同时,通过环保技术的进步,能够降低汞的消耗,这是未来汞产业的基本发展方向,所以技术引领企业发展,没有技术创新、没有环保和安全的保障,这个企业难以走远。535  

 

责任编辑:木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