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驱动转型 以创新驱动发展

贾明星副会长在2014年全国有色金属科技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014年09月10日 16:25 369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科技创新

以科技驱动转型  以创新驱动发展

——在2014年全国有色金属科技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 贾明星
(2014年8月6日)

 

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各位代表: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贵阳市隆重召开全国有色金属科技工作会。这次大会,是继2011年全行业科技大会后召开的又一次科技专题会议。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分析形势,总结经验,研讨行业“十三五”科技发展新思路、新途径,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

刚才,陈全训会长作了一个理论性、指导性和针对性都很强的主旨报告,提出“超前布局、大力协同、强化基础、依靠人才”的科技发展大思路。我们将紧紧围绕这一工作思路,深化认识,加强研究,提高服务,努力推动有色金属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下面,我代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和协会专家委员会作工作报告。供大家讨论。

一、2011年以来有色金属行业科技进步取得的成绩

2011年以来,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取得显著成效。在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有色金属材料加工等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国家与行业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行业和国家科技奖励等方面均取得明显进展,行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重大科技攻关成效显著,多项技术取得新突破

铝电解新型阴极结构技术、低温低电压节能工艺和高效节能控制技术与装备广泛推广应用,为节能减排做出了显著贡献。中国铝业股份公司成功研发了600kA超大容量铝电解槽集成技术,现已投入生产运行2年,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阳谷祥光铜业公司创新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强化旋浮铜冶炼工艺技术,成为目前世界上单系统产能最大、高效节能环保的先进技术,打破了国外对先进铜冶炼关键技术的长期封锁中国神华能源等企业研发的循环流化床粉煤灰“一步酸溶法”生产冶金级氧化铝工艺技术,国内外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研发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立项。2012年,中南大学“重金属污染防治”、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铝镁电解装备”两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并挂牌2013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有色金属新能源材料与制品”、赣州稀土集团联合江西理工大学和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湖南博云新材料(中南大学)“/炭复合材料”、山东南山铝业“铝合金压力加工”、广东先导稀材公司“稀散金属”五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建设截至目前,全行业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批复)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科技部批复)20二是9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通过批复。20122013辽宁忠旺集团、江西稀有金属钨业控股集团、阳谷祥光铜业、广西华锡集团、江苏春兴合金等9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通过国家批准。至此,有色金属行业共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61家。三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加快。2012年以来,贵研铂业股份公司牵头组建的“贵金属材料”、金川公司牵头组建的“镍钴及铂族金属”、中南大学牵头组建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牵头组建的“智能矿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相继成立至此,有色行业已组建了17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中“钨及硬质合金”、“金属矿产资源综合与循环利用”、“有色金属短流程节能冶金”、“先进稀土材料”和“贵金属材料”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列入国家科技部试点。 

(三)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步伐加快。

 20112013年,全行业获国家科技奖通过项目19项,其中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中南大学等单位完成的难冶钨资源深度开发应用关键技术,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金川集团研发成功复杂难处理镍钴获资源高效利用三连炉冶炼关键技术,荣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研发成功非皂化萃取分离稀土工艺技术,获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4年,有色行业铝电解节能技术等7项成果通过国家科技奖专家评审。

同时,金川集团、中国五矿集团分获第二届(2011年)、第三届(2014年)中国工业大奖;丛林铝材有限公司、铜陵有色金属集团项目分获第二届、第三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

另外,铝电解节能技术、铜铅锌短流程连续化清洁生产技术、大型选矿装备、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有色金属三废治理技术等科技成果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四)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绿色环保稳步推进。 

一是节能减排标准体系逐步完善。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电解铝、氧化铝、粗铅冶炼、铅电解、铜冶炼、铜电解6项清洁生产标准;铅锌行业、铝行业、镁及镁合金冶炼行业3项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铜冶炼行业等一批清洁生产推行方案;以及电解铝、铜冶炼等一批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二是科技对节能减排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2013年,中国铝锭综合交流电耗降到13740千瓦时/吨,比2012年下降了104千瓦时/吨,年节电约22.9亿千瓦时。比世界(不包括中国) 2012年平均水平低1260千瓦时/吨。铜、铝、铅、锌、镁冶炼等行业重大节能和清洁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取得快速发展,为行业节能减排提供了技术支撑。三是行业清洁生产取得新进展。针对铅、汞、镉、砷等重金属污染物产生的关键领域和环节,以重金属冶炼生产过程控制为重点,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从源头消减污染物的产生量。如采用富氧底吹熔炼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技术,使粗铅冶炼系统铅的回收率提高5%,粗铅还原工序烟尘、铅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分别减少62.4%67%39.6%

(五)产品质量工作稳步推进,技术标准水平不断提高。

2012年以来,按照工信部要求开展了“品牌培育”、“质量标杆”等活动,福建南平铝业等5家企业被评为“品牌培育示范单位”;金川集团实施卓越绩效模式的实践经验等4家企业被确定为全国“质量标杆”。开展了《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的推荐评审工作,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工业(有色金属及半导体材料)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等9家机构获得工信部批准。20122013年,共有52家企业的138个产品通过了实物质量认定;评选出有色金属工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328个,其中40个小组获全国优秀小组称号。

推动有色产品及相关技术标准、工程建设标准研究与制定工作。2012年以来,共发布有色金属产品及相关标准721项,其中国家标准233项,行业标准488项;发布有色金属国家工程建设国家标准18项。我国负责起草的《铜、铅、锌、镍精矿中砷含量测定 直接ICP法》等2项国际标准已经发布。以我国为主制定的《铸造镁合金锭》等4项国际标准已经立项,正按国际组织相关程序办理。

(六)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院所高校成果丰硕。

一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有研发机构1265个;研发人员8.9万人;企业研发投入337.5亿元,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64%,约占产品销售收入的0.85%企业用于技术改造的经费250多亿元。2013年,企业共申请专利9276, 2012年增长12.7%白银有色集团公司新型白银铜熔池熔炼炉(BYL-3)集成技术研究及应用,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白银炉炼铜工艺技术水平再上新台阶。中国有色集团投资的缅甸达贡山镍矿项目2012年一次投产成功,标志着中国企业在海外开发利用红土镍矿资源取得重大突破西南铝业集团公司的航空用高性能铝合金材料、丛林集团公司现代交通用铝合金绿色节能产品、金龙精密铜管、宝钛高性能钛材、“贵研铂业”高性能系列贵金属材料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和高端材料相继研制成功,为扩大有色金属材料的新应用,扭转大量依赖进口的局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二是科研院所发展形势喜人。有色科研院所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大科技研发力度,行业关键技术不断突破,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为行业科技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一方面,有色金属工业科研院所收入连创新高,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1321个科研院所综合收入达到238亿元,同比增长8.8%,其中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等5个院所综合收入超过20亿元。21个科研院所实现利润9.9亿元。另一方面,有色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深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实行科研与产业分开并采用不同机制运行,真正实现了“稳定一头、放开一片”。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建成4.6万平方米研发中心大楼,建有108个基础单元实验室和12条中试线。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2013年实现土地置换搬迁,科研综合办公楼、中试厂房及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达7.5万平方米。湖南有色冶金劳动保护研究院努力扩展新的研究领域,在安全评估、环境治理和采矿技术研发与服务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三是有色高校科研成果与创新人才不断涌现。高校发挥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联合优势,为行业技术创新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南大学与厦门钨业联合研发成功的复杂白钨矿高效处理新技术,使选冶综合回收率大幅度提高15%以上废水和有害盐排放降低95%以上,每吨APT的总加工成本降低30%以上。昆明理工大学研发成功的金属锡提纯新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解决了锡精炼工艺复杂、金属回收率低、污染严重的难题,先后在云锡等国内外16家企业应用,产锡量约占全球产量的20%2013,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原院长桂卫华教授,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原院长蔡美峰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七)协会科技工作取得进展,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2011年全国有色金属行业科技大会以来,协会成立了专家委员会;设立了协会科技奖励专项资金,对获行业科技一等奖项目颁发奖金;组织申报国家科技项目立项,并协助科技部组织实施与协调。

一是成立专家委员会,为行业战略发展提供智力支撑。2011817日,协会成立了以两院院士王淀佐为主任的专家委员会,代表着行业的最高水平,极具权威性。专家委员会现有198人,其中,院士21人、设计大师4人。专家委员会成立以来, 充分利用专家优势,组织开展了多次大型调研和协会重大课题、行业规划咨询,为有色金属行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3年12月,联合国务院参事室开展“参事院士新疆行”活动,形成对新疆有色金属工业科学发展的四点共识和建议,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的高度评价。内蒙古、湖南、甘肃等有色金属工业大省(区),已分别向我们提出开展对接活动的邀请。应丛林集团的要求,开展丛林集团院士专家行,对集团铝加工技术领域进行重点调研和考察。应陕西渭南市政府要求,开展澄城煤电铝产业专家行。应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的要求,对该公司海外收购项目提供决策咨询。2012-2014年申报的国家科技奖项目,进行专家咨询评审。另外,还组织完成《中国铜业》等15本有色金属系列丛书编写出版工作,其它6本正在抓紧编写之中。

二是设立科技奖励专项资金,推动奖励工作上台阶。2012年协会决定设立科技奖励专项资金,在协会自筹3000万元资金的基础上,得到中国五矿集团、金川集团、新疆有色集团、陕西有色集团、白银有色集团、丛林集团等6家企业的大力支持,以上合计专项资金总额为1.9亿元。为保证专项资金的合规使用,协会成立了科技奖励专项资金理事会,并制定了《协会科技奖励专项资金筹集、使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在此,我代表协会和行业企业,向有关企业的大力支持和为行业科技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是不断增强服务意识,组织协调国家科技项目立项。国家科技部在协会设立两个科技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行业项目申报、筛选与推荐,并协助科技部对批准项目组织实施与协调。2012—2013年,共有9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个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2个工业转型升级强基工程项目通过国家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立项,合计安排国家拨款近5亿元。由于有色科技项目办人员工作努力,服务周到,成绩突出,多次受到国家科技部高新司和社发司的表扬。如低温低电压铝电解技术开发项目验收,曹健林副部长、陈全训会长亲自出席,是近年来科技部部级领导出席项目验收会的第一次。同时又破例安排专项资金对该技术进行推广。

二、有色金属行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取得显著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特别是与一些国大型有色金属跨国公司相比,创新能力、研发投入、高端人才等方面还有不小差距。

一是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总体偏低。2013年,有色行业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企业技术创新研发体系还不完善,多数研发机构尚不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目前,部分冶炼和加工关键核心技术、成套设备中的关键零部件、元器件以及高新材料等还依靠进口。自主开发的新材料少,新合金开发方面大多跟踪仿制国外,关键有色金属新材料开发滞后。中国铝材产量世界第一,但大飞机和汽车车身薄板等高端铝材仍需进口。在装备制造和清洁生产工艺技术方面还处于追赶状态。

二是企业研发投入产出质量不高。2013年,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总支出为337.5亿元,比上年增长9.9%研发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85%,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但都还远低于发达国家2.5%~4%的水平。由于研发投入不足,对关键技术基础研究不够,科技产出的原创性成果、核心发明专利、新材料牌号和主导的国际技术标准还很缺乏。有色行业2013年新产品销售收入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10.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技产出质量亟待提高。

三是行业技术创新体系有待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有效形成。科技资源分散,未能形成行业整体技术优势,难以形成合力攻坚克难。受国内行业研发体制机制等限制,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资金使用分散、效率较低。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成果转化机制不活,共性技术成果供给与需求单位在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中存在障碍,由于企业间的竞争等原因,或者因为研究机构参与利益分配不足,部分关键技术难以向整个行业辐射。工业领域技术创新工作地位不明确,行业创新工作缺乏完整性和应有政策支撑

四是领军人才匮乏成为创新瓶颈。行业创新人才不足,特别是领军人才匮乏有色行业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为3.4%,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但研发机构的博士、硕士人员占机构人员的比重为10.1%,低于全国12.7%的平均水平。各专业领域人才相对缺乏,尤其缺乏高端领军人才,缺少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发团队,高层次人才和领军型人才队伍还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这些都严重制约行业科技创新发展。

三、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开创有色金属工业科技新局面

20146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讲话时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大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我们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开创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工作新局面。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自主创新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讲话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我国已经是世界有色金属工业大国,有色金属产量、消费量占全球总量的40%。从行业发展的大趋势看,继续依赖资源、能源消耗,继续依靠人力、环保低成本发展已经十分有限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关键就在科技创新上。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创新驱动战略部署,抓住机遇、有所作为,勇于探索、敢为人先,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行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二)编制十三五行业发展规划,明确科技发展战略重点。“十三五”期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面向国家和行业的重大需求,寻求重点突破,以科技创新引领有色金属工业由大到强转变。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十三五”行业科技发展重点要实施“四大工程”。一是实施地质找矿科技工程。以一系列找矿技术研究为重点,争取取得找矿技术和资源量新突破,增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资源保障能力。二是实施资源高效利用及绿色矿山工程。以大型矿产基地为重点,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升级;以“三废”综合利用为重点,建成若干个大型矿产资源高效利用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提高行业绿色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三是实施节能减排科技工程。以低能耗铝电解综合技术及装备研究、稀土资源高效清洁提取技术研究和二次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技术研究等为重点,力争取得较大突破,进一步推动产业节能减排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四是实施材料性能优化提升工程。以航空航天和交通运输用铝合金材料技术、有色金属能源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等为重点,争取突破关键材料制备技术的制约,为国家重大需求提供技术保障  

(三)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增强创新内在动力。研发资金投入是持续科技创新的根本保障。在政府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企业要坚定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增强创新的内在动力。企业要提高科技投入保障能力,要千方百计筹措科技发展资金,确保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要高于销售收入的增长。到“十三五”末,力争行业大型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提高到3%以上。

(四)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依托具有学科优势的高等院校与研究单位,深化与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区域战略合作,共建一批产学研合作基地,重点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健全行业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构建和完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应对国际热点、难点问题,建立一批海外产学研合作基地,通过推动技术转移国际化,更好地解决我国有色金属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以成立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充分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各自优势,针对企业发展瓶颈,开展联合攻关,实现集成创新,促进关键技术的落地与转移。同时,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加快提升有色金属工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推进企业创新文化建设。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是通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造就一批有色金属领军人才,建成一批一流团队,不断提升解决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的能力。二是加大海外高科技人才吸引力度,发现和培育关键技术人才。三是建立健全科技带头人和科技专家制度,发挥老专家传帮带作用,培养关键岗位接班人才。四是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加强一线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特别要注重挖掘和培育复合型科技管理人才。最终形成各类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合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要加强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用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精神,推动创新实践。大力弘扬“敢于超越、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培育形成人人关注创新、人人支持创新、人人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李幼玲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