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月金属贸易数据对镍市来说喜忧参半

2015年03月27日 13:38 285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现货   作者:

  和讯期货消息 据路透,在中国2月金属贸易数据中,镍特别显眼。在中国进口需求低迷的背景下,精炼镍进口却创下了七个月高位。镍铁进口持续强劲,但镍矿石进口却在下降。所有这些表明,中国庞大的镍生铁行业供应压力正在积聚。
  去年年初印尼禁止出口镍矿,镍生铁行业的生存能力成为预期镍价上涨的主要理由。
  去年镍市多头严重受创,强劲的涨势发生逆转,因为菲律宾镍矿供应增加,填补了印尼留下的缺口,给中国镍生铁厂商提供了救命稻草。
  不过多头们认为,这不过是推迟了不可避免的镍矿库存耗尽以及最终镍生铁产量下降。中国未来将恢复大量进口,促使全球镍市出现供应不足。
  从中国今年迄今的镍贸易数据来看,多头前景开始显得更加清晰具体。
  但唯一的问题是,需求面状况如今看起来非常脆弱。

  镍矿石进口大减
  中国2月镍矿石进口量大幅减少,在2010年2月以来首次降至不到100万吨。
  今年1-2月累计进口量则仅210万吨,较上年同期的1,080万吨大幅下降。
  目前已完全不见自印尼进口矿石,这证明印尼有效执行其未加工矿石出口禁令。
  与此同时,自菲律宾进口的矿石也处于较低水平,反映了该国每年11月至次年2月雨季对产量和出口的影响。
  中国今年以来自菲律宾进口的矿石量200万吨,略高于去年同期,但要抵销印尼供应的减少明显是远远不够的。
  外界推断中国NPI生产商正大量耗用之前囤积的矿石库存。
  麦格理银行分析师Jim Lennon估计,其镍矿石库存已从去年此时的2,000万吨降至约600-800万吨。
  他在路透基本金属论坛发言时暗示,高品级矿石库存今年年中之前可能就要用尽。只剩品级较低的菲律宾矿石,意味着炼制成本将大幅增加。而对于许多NPI生产商来说,在目前的价格水平维持正常运营已经很艰难。
  镍铁进口增加,精炼镍进口回升
  如果中国生产商的供应源紧俏压力增大,应该会导致进口需求上升。
  而看来这确实正在发生。
  目前,增加的进口需求主要体现在供应链的镍铁部分。
  去年镍铁的净进口量大增40%,2015年1-2月又成长了47%。
  但精炼镍进口似乎也从青岛港事件的冲击中复苏。由于去年年中左右爆发青岛港丑闻,引发了大规模的库存去化。
  青岛港丑闻主要指中国影子信贷市场中可能存在重复质押仓单骗取贷款的现象。受此影响,大批镍从中国转移至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仓库。
  中国因而转为精炼镍净出口,为至少10年来首见。
  那波出口潮现已消退。1月出口量为3,570吨,创一年低位。
  与此同时,进口回升至10,500吨,单月净进口6,900吨,为去年4月以来最高水准。
  换句话说,青岛港事件的影响正在消退,精炼镍进出口正恢复到以往常态。

  需求问题
  这些趋势仍发展缓慢,所有人都在等着看雨季之后菲律宾的矿石出口情况。
  菲律宾供应仍呈上升趋势,但只会减轻制约中国含镍生铁(NPI)行业的原料短缺,但无法逆转。
  但牛市图景仍有一块拼图缺失。
  中国NPI市场似乎没有可察觉到的趋紧迹象,无论从供应还是价格角度来说都是如此。
  这要归因于需求。
  麦格理银行分析师Jim Lennon表示,来自全球不锈钢领域的镍需求在2014年最后一个季度“崩溃”,因镍价走低促使不锈钢厂商清理库存。中国庞大的不锈钢产业也不例外。
  但中国未来的不锈钢产量有两个具体方面比较堪忧。
  中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后,不锈钢需求和其他工业商品一样遭遇相同的宏观压力。
  与此同时,中国出口可持续性面临具体问题。
  中国去年出口了385万吨不锈钢,引发了国外的一些反制措施。
  根据欧盟官方周三发布的通知,欧盟将从周四起对自中国和台湾进口的冷轧不锈钢板征收惩罚性反倾销税。
  这对中国不锈钢生产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这些企业为了弥补国内需求增长放缓而提高了出口。
  欧盟反倾销措施的全面影响仍不确定,但无论是对中国不锈钢生产还是镍需求都不是好消息。
  随着焦点从中国供应转向中国需求,不论中国镍进口数据发出多么强烈的看涨信号,多头行情的等待时间可能再次变长。

责任编辑:叶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