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推动镁创新发展

2015年09月14日 16:58 739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镁资讯   作者:

    “重点发展高品质金属镁和镁合金终端产品,加快发展变形镁合金精深加工产品,着力推动镁合金在军工、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努力把鹤壁建成全国重要的金属镁精深加工生产基地,打造成有中国镁谷” 鹤壁市委书记范修芳在第六届中国镁应用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上说。
  新常态孕育新机遇。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5月份,国务院制定出台《中国制造2025》,提出促进新材料产业军民融合发展。这些新的国家政策导向,为镁在军工领域的应用打开了广阔空间,给镁产业崛起提供了一次重大机遇。这次镁博会是全国举办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行业盛会,为加快产业参军步伐、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军民融合是镁发展的新篇章
  笔者在镁博会上了解到,目前,镁合金在我国的生产与应用中,已经开发出一批关键技术,实现了铸造镁合金零部件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和应用,部分技术已经超过了国外先进水平,但镁的发展潜力却与现实有着一定的差距,生产和应用规模上有待扩大。
  重庆大学国家镁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重庆科学院院长潘复生说,美国、俄罗斯在飞机、卫星、火箭、坦克等方面都有大量的应用镁合金,而我国却在非常有限的军用装备上获得了非常有限的应用。镁合金在军方应用潜力是巨大的,市场也是巨大的。促进镁产业的军民融合,拓展民口技术在军方应用,推进军方技术向民口转移,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防安全水平,有助于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对解决我国能源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都有重大的意义。
  我国是镁资源大国,原镁产量居世界首位,具有比重轻、阻尼减震性好、导电导热性能好等多种优良性能,在材料领域中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
汽车、航空航天、军事装备等领域对材料轻量化有着迫切需求,材料轻量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性能改善十分显著。据统计,在航空航天领域,航天飞行器每减重1克,节约发射燃油4公斤;商用飞机每减重1磅,经济效益是300美元;战斗机每减重1磅,经济效益是3000元;航天器每减重1磅,经济效益是30000美元。对于战斗机来说,其机动性能的改善可以极大地提高其战斗力和生存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国华认为,要有中国特色的军用材料,镁合金是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军用材料。镁合金材料技术的发展有望使其成为我国武器装备轻量化材料技术的王牌。
技术创新驱动发展
  目前,国内外发展的总趋势是瞄准高性能镁合金及镁合金表面防护技术的研究,国外发展高性能镁合金存在一些资源和成本的制约,这为我国在此领域留下了更多自主创新的的发展空间。
  国际上武器装备的轻量化是镁合金等轻质结构材料应用研究与开发的主要推动力。研究和开发高强韧镁合金(铸造/变形)、耐热镁合金及其表面防护等相关技术与未来武器装备轻量化发展趋势一致,高性能镁合金材料在国防军功领域的开发及应用至关重要。
  笔者在会议中了解到,近年来,我国的镁合金科研机构在高强韧镁合金、低成本净化技术、表面防护技术及其大型材加工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为我国镁合金产业发展及镁合金在军事装备领域应用打下坚固的基底。
  
据潘复生介绍,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成功发展了一批高塑性镁合金,其中12个被国家批准为正式牌号;突破了重力方向过滤的传统模式,发明了反重力过滤新技术,以解决过滤过程中夹杂物容易堵塞过滤介质的传统难题;提出了镁合金耐蚀性的新途径,提高镁合金纯净度是解决镁合金耐蚀性的根本办法之一。
  吴国华教授介绍了上海交大轻型镁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最新的镁合金材料研究成果。他们开发了高强耐热新型镁稀土合金材料,其力学性能及高温力学性能比现有镁合金材料提高了近一倍。同时,实现了大型复杂高强耐热镁合金部件制造,研究成果已在航天、航空等多个国家重大专项中获得应用。
   
根据目前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吴国华认为,经过3~5年的努力,军用镁合金材料的强度、塑韧性、高温抗蠕变性能以及表面防护性能会有较大的突破。一旦满足一些中高强度件和某些钢铁件武器零件的性能要求,便可取代目前武器中的大量铝合金零件。
  加快镁产业发展,推动军民两用资源的融合,尽快将镁产业应用到军事装备领域,是对我国国防经济及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鹤壁镁产业发展新的突破口,鹤壁市也将通过此次军民融合,共铸镁梦博览会的机遇,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共同促进镁产业科研院所、企业的交流,搭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产业平台,引领国镁产业在军工领域发展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于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