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能减排增添新动力

2008年08月06日 10:34 499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8月5日,北京环境交易所在北京金融大街正式挂牌。有意思的是,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也于同日在沪正式挂牌成立。
  过去,节能减排主要通过行政法律手段强制推行。一日之内,两大交易所高调面世,昭示着我国以市场化手段推动节能减排的新机制起步了。

排放权市场蕴含大商机
  自《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生效后,温室气体的减排量也就演化成了商品,发达国家可以把帮助别国实现的减排量充当自己国家与公约约定的减排指标。
  据世界银行估计,2008至2012年,全球“碳交易”需求量为7亿至13亿吨,交易值每年可达140亿至650亿美元。其中,中国将提供1/3的碳减排量,由此产生的交易额将超过150亿美元。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国,前来购买减排量的国外投资基金越来越多。
  除了碳排放,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交易、节能量指标交易、二氧化硫等排污权益交易一样拥有很大市场。

目标直指全球定价中心
  不过,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向记者表示:“这两个交易所只是一个细分的产权市场,并非真正的碳排放交易中心。”
  据了解,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目前的主要功能集中在资本与技术的对接,包括4个方面:
  一是信息集散功能,主要是环境能源领域各类权益交易的信息收集、筛选、整理与发布等。
  二是技术和资本对接功能,主要是依托交易平台集聚交易双方、科研机构、投资机构、各类服务商、集成商及专业认证评估机构等多方市场参与者,创新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和技术,营造节能减排和资本对接的平台功能。
  三是优化配置功能。通过公开的信息集散公示系统,提高环境能源市场化配置资源效率。
  四是规范运作功能,建立公开、公平、公正、公益的节能减排技术、资本、规范交易平台。
  而北京环交所将分“三步走”,目前的第一步是开展环保和排污、排放的技术交易。该交易所董事长熊焰表示,通过集团化和网络化建设,北京环交所将逐步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国际一流的环境权益产品交易平台和全球主要环境权益产品定价中心。
  而正在研究碳排放交易中心建立模式的上海同济大学项目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所谓的场内碳排放交易就是期货市场,交易所需要做中央对手方,建立可靠的结算制度。现在这两个交易所离该目标还很远。”

改变市场环境迫在眉睫
  目前,国内碳排放通常是由境外买家直接在中国寻找企业卖家进行谈判,并且采取长期合同或者低价买断的方式。由于交易不透明,信息不对称,中方企业通常处于弱势地位,成交的价格与国际市场的价格相去甚远。在欧洲市场上交割的碳排放价格在每吨25欧元左右,可是在国内,外资前来收购的价格每吨只有5到10欧元。
  与此同时,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建立的碳交易所,正在向中国拓展。比如,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已经在中国发展了4个会员机构。中国如不能尽快建立交易所,将丧失碳交易的定价权,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此外,记者了解到,中国虽然是《京都议定书》的缔约国之一,但因为是发展中国家,所以还不在强制减排国之列。
  不过,熊焰表示,从国际和国内的形势发展趋势看,中国最终会加入强制减排国行列。国内企业适应这种刚性变化需要有一个市场机制作缓冲,环境交易所的建设正好满足了这种需要。
  在环境能源交易所的挂牌仪式上,上海市政府表示,交易所的设立运行,标志着中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事业从单一的行政配置向市场化配置的重大转型,通过引入市场化运行方式,有利于完善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奖惩机制,有利于完成“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的约束性目标,并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实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国际金融报)

责任编辑: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