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如何转身

2008年06月30日 10:29 540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2008年3月17日,甘肃省白银市等地被正式确定为全国第一批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和地区。这批城市包括中部地区的焦作、萍乡、大冶,东北地区的阜新、伊春、辽源、白山、盘锦、大兴安岭区,西部地区的白银、石嘴山、个旧。白银也是中国唯一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
  “白银一爆开新天”,这是前国务院总理朱基给白银公司的题词。所谓“白银一爆”指的就是白银公司第一个露天矿的开矿大爆破。1956年,在大矿坑的附近,原靖远县郝家川乡的一块丘陵地上,开拓者们移丘填壑,从黄河提灌引水,建起了“白银厂”,就是现在的白银有色集团公司前身。
  白银公司确有一段辉煌的时期,曾经创下过铜产量和产值利税连续18年位居全国第一的辉煌业绩,铜、硫产量在上世纪70年代分别占全国产量的25%和40%。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白银市已发展成城区面积52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5万的中等城市,成为甘肃中部新兴工业城市。
  然而,所有的矿城迟早会遇到“其兴也忽焉,其衰也勃焉”的难题,白银市也不例外。随着铜矿枯竭,到2007年底,铜资源仅能满足白银公司冶炼能力的5%,铅资源仅能满足冶炼能力的26%,锌资源仅能满足冶炼能力的7%,而且都只能供给5年左右的时间。白银公司资产负债率160%,负债高达85亿元,亏损累计47亿元。
  资源枯竭,主业萎缩,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白银市有色矿业职工人数过去在10万人以上,但现在有色金属工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却从八成降到了两成,产业工人的失业率高达1/4。据白银市建设局的统计,全市至今仍有棚户区550万平方米,涉及8万户,28万人。
  几乎与此同时,辽宁的阜新、抚顺,黑龙江的伊春、大庆等城市遭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原地矿部部长朱训将这些城市面临的问题称为 “四矿问题”。其中,矿山是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矿业是产业链延伸和结构优化问题,矿工是就业和生存问题,矿城是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6000万元的杠杆效应
  白银地处甘肃中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的高强度开采,加之大中型企业生产工艺几十年没有进行大的技术改造,导致长期超标排放,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日益加剧。
  2005年,白银公司铜冶炼厂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全国11家限期整改、挂牌督办的严重污染企业。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将白银列入全国6个“流域限批”城市之一。
  说来也偶然,推动白银转型就是从一次污染事件开始的,按照经济学家们的说法,这是典型的“危机导向”的转型。
  “2005年1月27日白银市 ‘两会’召开,我于次日当选市长。会议期间,白银公司和银光化学工业公司铜冶炼车间又一次排放硫酸雾和二氧化硫,呛得代表们眼睛都睁不开,会议开始跑题,大家的发言都转到了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的话题上。”中共白银市委书记袁占亭回忆说,“3月5日我们召开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由市上拿出6000万元作为白银公司铜冶炼制酸系统改造的启动资金。后来白银市区域内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治理污染的10多亿元项目投入都是在这6000万的带动下产生的,是这6000万拉开了白银治理污染的序幕。白银公司和省里都知道,白银市是吃财政饭的,财力十分紧张,6000万元占当年本级财政收入的1/4还多。但国家有关部委、省上和企业看到了我们的决心,被我们感动,一系列的配套项目和投资陆续到位。”
  其实,当时袁占亭决定市政府要拿出6000万元的时候,也不是没有顾虑,领导班子中也有不同意见,一些人很不看好。还有另外一种无形的压力:在大多数的资源型城市中,历来都是“大矿厂,小城市;大企业,小政府”,白银市政府的做法会不会招致别人的不快或是反感?
  现在,白银公司铜冶炼制酸系统建成投产,市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44%,银光化学公司投资3.92亿元的硫酸雾治理项目进展顺利。2006年开始,白银市实施大气污染治理、城乡安全饮水、清洁能源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等“四大民心工程”,全市环境污染的源头基本得到控制。从白银公司、银光化学公司向黄河直排的东大沟重金属污水沟,媒体关注多年,现已列入治理规划,并开始实施。今年4月,亚洲银行启动了8000万美元贷款的“甘肃白银市城市建设项目”,该项目主要通过提升城市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来促进白银市的资源型城市转型。

一次历史性机遇
  袁占亭曾是兰州理工大学校长,教授,博导。2005年这一年他和白银市的相关官员数十次跑北京,他相信,白银面临着一次历史性的机遇。这个机遇就是:争取进入国家资源枯竭转型城市。
  经过前期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和协调,在2006年全国“两会”上,十届全国人大甘肃代表任继东、王锡武分别提出 “将白银市列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和“对白银市污染综合治理”的建议,两项建议整合后被列为全国人大委员长督办的12项重点提案之一。年底,时任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答复建议办理情况时,明确提出要将白银市作为资源枯竭城市给予项目重点支持。
  2007年12月,甘肃省政府向国务院上报了 《关于将白银市列为国家资源枯竭型经济转型城市的请示》,这是全国省级政府就资源型城市转型向国务院上报的第一个文件,徐守盛省长还专门就此事致信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请求将白银市列为国家转型城市。
  2008年1月,时任国务院东北办副主任宋晓梧带领有关司局处室负责人和国务院西开办有关司长前往白银市调研,为白银市最终进入全国资源枯竭转型城市提供决策依据。

“新白银”已现雏形
  中国资源型城市背负特殊的历史包袱和体制包袱。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都没有建立资源开发的历史补偿机制,许多资源型城市快速走向衰落。许多学者和地方官员认为,改革不合理的资源价格体系和税收体系,建立补偿机制,应该成为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重要政策。
  但国家的政策扶植终究只是外因,事情变化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对资源型城市而言,尤其是要塑造有活力的经济主体,进行微观机制的再造。绝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有所有制结构单一的通病,因此,打破企业的行政级别,对国有企业实行民营化改制,或者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仍然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艰巨任务。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周天勇教授对记者说,要以改革促转型。白银市委、市政府提出产学研相结合、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相结合、自力更生和借助外力相结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接续产业相结合的 “四个结合”,是一种切合实际、富有成效的转型模式。他还进一步建议,不要只盯大项目、大企业,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应当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第三产业。
  有关专家分析,高新技术引进,分工细化、成熟资本市场的高效运作将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新特点。几年来,经过不懈努力,中科院与地方政府合建的第一个“中科院高新技术产业园”已成为白银市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有效载体,也为该市经济转型、产业接续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
  2005年,白银市确定重点培育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精细化工一体化、矿产业和资源再生利用、能源和新能源、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黄河文化旅游等“八大支柱产业”。2007年,八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43.64%。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06年授予甘肃省白银市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范例”奖。亚行东亚局社会部专家费越说:“白银市代表着经济转型的一个新样板,即通过技术升级、拓展以及现有生产链的延伸和多样化改造,从一个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转变成为一个新的工业中心。”
  但白银市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发达国家资源城市转型一般需要30-50年的时间。而且,资源城市的转型,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转型,更重要的是从单纯的经济转型向科技文化创新的全方位转型转变。对于白银来说,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经济观察报)

责任编辑: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