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座加氢站落成 中国力推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

2007年11月16日 0:0 466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11月15日,能源巨头壳牌公司中国首座加氢站在上海安亭汽车城宣告落成。意味着该公司进入中国清结能源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
  安亭加氢站是上海首座为燃料电池汽车服务的加氢站,将为上海使用燃料电池的汽车和公交车提供压缩氢气。据了解,该加氢站由同济大学全面负责,建设资金和技术咨询则由壳牌提供。也是由中国科技部主持的国家863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以启动日期命名,旨在促进多个领域的科技进步,包括混合电力驱动和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及商业项目。
  壳牌的加氢站为上海推广燃料电池公共汽车工程提供示范的作用。
“零排放”的吸引力
  同一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科技部共同合作启动了“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示范项目”。这个项目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全球环境基金出资560万美元,旨在通过推动技术改造,在中国城市地区带动燃料电池公共汽车的商业化推广,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
  除了为上海带来示范性的燃料电池公共汽车,该项目还将支持燃料电池机动车的开发及其相关技术标准的设定,同时协助中国政府进一步推动和支持相关产业的发展。
  “"零排放"的燃料电池汽车是未来汽车技术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科技部部长万钢在项目启动会致词中表示。
  “燃料电池汽车和其他清洁能源汽车不仅可以减轻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同时可以为减少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性提供解决方案,并减少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助理代表柯祺善在启动会上表示。
  燃料电池机动车具有空气污染物零排放的特点,特别是二氧化碳及其他一些主要的温室气体,这些气体都是造成全球变暖的因素。
  早在2006年初,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就为北京街头添置了三辆燃料电池公交车,目前除周末外每天在北京西北部地区顺利运行,线路长度为18.2公里。在北京和上海,公交汽车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据悉,除了在上海进行燃料电池客车示范运行,该项目也将重点开展对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以及相关政策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支持设立信息中心进行国内外相关领域技术、政策及产业的资料收集与分析,并支持科技部设计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推进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的发展路线图。
  “通过该项目的实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希望能够将类似燃料电池汽车的可持续发展方案,纳入到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同时带动私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柯祺善进一步表示。
亟需政策支持
  11月12日,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宣布,其已开发出了可大量贮藏燃料电池所需氢原料的新材料,贮藏量方面,质量比最大可达到14%,而且还可在室温下贮藏。这标志着燃料电池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突破,为其商业化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石油的稀缺和油价的不断高涨,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迫使全世界寻求经济可能的替代能源。
  燃料电池可能就是替代能源最好选择之一。
  燃料电池被定为美国的27项必须发展技术之一。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投入30亿美元用于开发氢燃料技术,为此,美国政府成立了氢、燃料电池和基础设施技术办公室。日本同样不甘人后,对燃料电池情有独钟,计划到2010年前要把汽车用燃料电池的价格降低到普通汽油发动机的水平,并且首先从政府部门开始普及燃料汽车。目前其已开发了好几种燃料电池供公共电力部门使用,其中磷酸燃料电池已达到“电站”阶段。
  目前,加拿大政府则已将氢能源发展纳入了整个生态能源计划中的一个部分。氢燃料技术的开发商已经在科研开发中得到了退税等政策优惠。欧盟则着重于燃料电池车示范项目,把重点放在大量运输应用上。
  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上海,在汽车节能方面走在全国最前面。
  在日前举行的2007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上海牌”混合动力轿车相继亮相。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对燃料电池的研究,看起来也前途光明,但其中的困难也显而易见,目前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的难题之一就是加氢站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使燃料电池汽车得到普及和商业化,就必须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大量的加氢站,这就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记者获悉,为了支持该燃料电池汽车项目,上海市将大力支持建立相关的辅助设施。(国际金融报)

责任编辑: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