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和勘查投资分析

2007年08月13日 0:0 599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地质调查经费:主要指地勘单位承担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由国家投入的专项地质找矿费用,属于公益性地质勘查费用。地质勘查费用:包括地勘费、资源补偿费、企事业单位的自筹资金、港澳台商及外商投资资金等。

    一、地质调查和勘查投资现状

    “十五”期间我国地质调查和勘查投资总额1399.29亿元,年均增长11.3%。其中,地质调查经费37.82亿元,每年的投资额在7—8亿元;地质勘查投资经费1361.47亿元。年均增长11.6%。

    1.  地质调查投资平稳

    自1999年设立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到2005年地质调查项目经费共计完成49.48亿元,年均7.07亿元。除1999年经费较低外,其他年份的资金比较平均,均在7亿元以上,但人均地质调查经费平稳增长(见表1),年均增长13.1%。七年中经费主要投向矿产资源评价、海洋地质调查、区域地质调查、水工环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遥感地质、地质灾害预警工程、地质科学研究、地矿技术发展工程等领域。其比重分别占总费用的39.4%、7.4%、5.6%、16.6%、10.7%、1.9%、8.2%、2.9%、7.3%。

   


    2. 地质勘查资金主要投向油气勘探

    “十五”期间我国地质勘查投资总额达1361.47亿元,地勘费年均增长率为11.6%。从各大类矿产的地质勘查投资情况看,“十五”期间我国能源矿产的地质勘查投资占大头,为1312.01亿元,占地质勘查投资总额的90.7%,年均增长11.6%。其中,油气矿产地勘投资1163.95亿元,占地质勘查投资总额的85.5%,年均增长率为9.3%;非油气能源矿产地勘投资71.26亿元,占地质勘查投资总额的5.2%,年均增长率为61.6%。金属矿产地勘投资为55.67亿元,占地质勘查投资总额的4.1%,年均增长21.0%。其中,黑色金属地勘投资占0.5%,年均增长55.5%;有色金属地勘投资占1.7%,年均增长26.9%;贵金属地勘投资占1.8%,年均增长10.0%。非金属矿产地勘投资10.58亿元,占地质勘查投资总额的0.8%,年均增长23.6%。水气矿产地勘投资9.16亿元,占地质勘查投资总额的0.7%,年均减少8.4%。其他基础性地质和科学研究等经费50.87亿元,占地质勘查投资总额的3.7%,年均增长2.1%。

    3. 地质勘查资金以企事业筹款为主

    “十五”期间企事业单位地质勘查投资总额1260.42亿元,占整个地勘投资总额的92.6%,年均增长11.2%。其中,国内企事业地质勘查投资额为1181.22亿元,占整个企事业地质勘查投资总额的93.7%,年均增长12.8%;港澳台及外商投资79.20亿元,在经历2002年地勘投资大幅下降后,2003年后逐年增长。其中,石油天然气中的地质勘查投资占84.7%,煤层气占11.8%,贵金属矿产占3.6%。

    其次是财政拨款,其投资总额为94.62亿元,占地质勘查投资总额的6.9%,年均增长16.9%。其中:矿产资源补偿费返还额为21.13亿元,在地质勘查投资费用中所占份额最小,仅占1.6%,但是增长幅度较大,年均增长84.8%。

    4. 地勘投资的45%投向了西部地区

    “十五”期间,我国东部地区的地质勘查投资额454.95亿元,占地质勘查总投资的33.4%,年均增长2.7%;中部地区的地质勘查投资额289.58亿元,占地质勘查总投资的21.3%,是地质勘查费增长最快的地区,年均增长17.8%;西部地区是我国地勘投资最多的地区,地质勘查投资额612.25亿元,占地质勘查投资总额的45.0%,年均增长15.6%。

    二、地质勘查投资变化趋势

    自1966年以来,我国地质勘查投资总体上是持续增长的,年均增长10.3%。其中,油气矿产的地质勘查投资增长幅度较大,年均增长16.3%,非油气矿产的地质勘查投资增幅相对较小,年均仅增长5.9%。“十五”期间我国地质勘查投资总额1361.47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26.7%。其中油气地质勘查投资1163.95亿元,比“九五”增长31.8%,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投资197.53亿元,比“九五”增长3.1%。但是在“十五”期间,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投资的年均增长率,要大大高于油气矿产的地质勘查投资年均增长率。



    从现金投资情况看,建国以来我国的地质勘查投资是持续增长的。如果按每百元GDP所投入的地质勘查经费计算,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50—1960年,是我国地质勘查投资/百元GDP快速增长时期(见图1)。1961—1968年,地质勘查投资/百元GDP迅速回落。

    1969—1979年,地质勘查投资/百元GDP稳步缓慢增长。1980—1987年,地质勘查投资/百元GDP再度回落。1988—1990年,因1988年国家实行从石油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石油地质勘查费的政策。所以地质勘查投资/百元GDP快速上升。油气的地质勘查投资/百元GDP也在此时大幅度增长。在此之前,油气的地质勘查投资/百元GDP变化不大,非油气矿产的地质勘查投资/百元GDP变化趋势类似于地质勘查投资/百元GDP情况。1991—2005年,地质勘查投资/百元GDP、油气的地质勘查投资/百元GDP、非油气矿产的地质勘查投资/百元GDP均持续下降。

    三、地质勘查投资存在的问题

    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地质勘查投资/百元GDP以及地质勘查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不断下降。即有效地质勘查投资严重不足,影响了地质勘查业的健康发展,制约了国家后备矿产资源储备的提高,不利于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1991年以来,我国地质调查和勘查投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低于采掘业等其他行业的投资增长速度,特别是“十五”后三年(见图2)。

    3. “十五”期间,虽然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地勘投资增速明显加快,西部地区已经成为我国地勘投资最多的地区,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单位面积的地勘投资额明显低于东部地区。2005年东部地区地勘投资/公顷为92元,是中部地区的1.9倍,是西部地区的3.8倍。“十五”期间东部地区的地质勘查投资/公顷为421元,是中部地区的2.4倍,是西部地区的4.6倍。

    4. 我国地勘投资多元化程度较低,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仅占地勘投资总额的5.8%)、国内私人投资勘查的比重较低。

    5. 从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形势和国外矿业大国地勘工作的经验看,商业性地勘工作应是地勘工作的主导,即企业应是地勘投资的主体。
  
    目前我国油气勘查已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其商业性地勘投资占全部油气地质勘查投资的99.6%,而非油气矿产,特别是固体矿产的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发展相对滞后,其商业性地质勘查投资仅占全部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投资的43.8%。


    四、政策建议

    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大国,又是一个矿产资源消费大国。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长,我国已经进入资源消耗快速增长阶段。目前我国的矿产资源形势是:矿产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矿产品进口量持续增加,对外依存度逐步攀升;国内多数矿产资源处于新增储量小于消耗储量,“家底”出现不断亏空的状态。然而,多年来我国地质勘查有效投资严重不足,已经制约了矿产勘查效率的提高和新增资源储量增长的速度。为此建议:

    1.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特别是加快《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周转金)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加大国家财政对矿产资源勘查的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立矿产资源勘查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
 
    2. 加大地质工作体制、机制的改革力度,大力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矿产勘查的市场化进程。明确政府角色定位,界定政府行为,依法保护矿产勘查投资者的权益不受侵犯。大力培育市场主体,确立企业在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中的主体地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调动商业性矿产勘查的积极性。建立政府、企业各负其责的地质开发投资体制,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矿产勘查相互和谐的投资环境。

    3.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努力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矿产勘查。一方面,要加强矿业权市场的运作,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矿业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吸纳和筹集各类社会资金;另一面,通过证券市场发行勘查公司的股票募集资金,从而推动矿产勘查投资向多元化、市场化的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4. 充分利用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资金投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我国西部地区地质工作程度低,资源潜力大,还有许多地质工作空白区,因此,找矿发现几率大,资金投资回报率高、风险相对较低,有利于风险勘查投资,特别是固体矿产勘查投资的理想去处。

    5. 加强勘查行业管理,引导商业性矿产勘查产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协助政府实施行业管理和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提供矿产勘查的信息服务和矿业权评估,推进矿产勘查行业自律,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