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的金融属性或阶段弱化

2024年05月13日 9:41 372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期货   作者:

4月份,铜价呈现单边上涨态势,沪铜主力合约上涨13.3%,达到82180元/吨,而伦铜价格也上涨12.5%,达到9976.5美元/吨。这一显著涨幅主要归因于铜精矿现货粗炼费维持历史低位、铜矿供应扰动加大、美国和英国对产自俄罗斯金属的制裁以及中国经济政策的积极偏向。与此同时,美元指数4月份上涨1.8%,而离岸人民币则基本持平。

截至4月下旬,CFTC基金铜持仓维持净多状态,净多比例为13.5%。当月铜的多头持仓增加,空头持仓减少,资金对铜市场的看多情绪持续升温。此外,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投资基金多头持仓占比也继续回升,进一步体现了资金对铜的配置增加,凸显了铜的金融属性。

随着地缘紧张局势的降温和市场避险情绪的弱化,主要避险标的贵金属和美元指数出现连续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铜作为避险配置的功能。同时,美国10年期通胀预期转弱,也可能导致资金减少对铜的配置,使得铜的金融属性阶段性弱化,而商品属性或将增强。

4月份全球铜市场小幅过剩

4月份,全球精炼铜市场维持小幅过剩状态。截至4月底,三大交易所和上海保税区铜库存总计约为50.7万吨,环比增加1.3万吨,而去年同期库存则减少约2.5万吨。库存增幅主要来自上海保税区和LME仓库,而上海期货交易所和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库存则环比减少。国内基差在4月份先扬后抑,上海地区铜现货贴水达到165元/吨;LME铜现货对3月份合约贴水震荡收缩,4月底贴水为98.8美元/吨。

4月份,铜精矿供需关系持续收紧,铜精矿现货粗炼加工费(TC)继续下滑,月底已下跌至2.1美元/吨的历史低位。然而,在低加工费背景下,铜价仍得到较强支撑。从铜精矿库存来看,中国主要港口铜精矿库存震荡回升,港口现货供需边际有所改善,有助于加工费企稳。

尽管4月份铜矿供应问题增多,但从主要铜矿企业的一季报和2024年产量预估来看,预计对供应的影响偏短期。笔者统计的15家大中型铜矿企业一季度产量总计为314.2万吨,同比增长6.7%。从全年产量指引看,大部分矿企维持全年指引不变,而部分矿业企业如淡水河谷公司、自由港公司、南方铜业公司和智利国家铜业还上调了全年铜矿产量指引。因此,预计主要矿企年内铜矿产量较2023年将增加约26.4万吨。若铜矿供应扰动边际缓和,叠加冶炼环节检修增多,预计铜精矿现货加工费有望逐渐企稳反弹。

此外,尽管铜精矿供应持续偏紧,但铜价连续上涨,使得废铜替代优势显著增强。4月份,国内精废铜价差均值扩大至3200元/吨,废铜供应相应增多。同时,废铜杆价格表现相对较弱,导致废铜杆企业转向生产阳极铜,从而增加了废铜产阳极铜的数量。这一变化使得国内粗铜加工费平稳增加,粗铜供应相较于铜精矿更为宽松,并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国内精炼铜产量维持在较高水平。

冶炼副产品硫酸价格位于成本线以上,为铜冶炼企业收入提供了一定支持。据SMM数据,4月份,国内冶炼厂检修活动增多,铜产量下降。5月份,虽然铜冶炼厂检修面将进一步扩大,但是由于阳极铜供应相对宽松,预计硫酸产量环比将小幅下降,同比也将小幅下降。

从需求端来看,4月份,财新制造业PMI继续上涨,而官方制造业PMI虽然小幅下滑但是仍位于荣枯线以上,国内制造业景气度总体维持扩张态势。4月份,海外主要经济体制造业景气度边际走弱,美国和英国制造业再次滑入收缩区间,欧元区制造业加速收缩,印度制造业扩张速度也放缓,全球制造业景气度边际走弱,导致铜需求预期下滑。

前4个月铜消费量同比增长5.4%

1—4月份,铜的表观消费量约468.9万吨,同比增长约为5.4%。4月份,中国精铜制杆企业开工率环比增长,平均开工率略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但随着铜价持续走高,订单趋于减少。4月份,国内电线电缆企业开工情况弱于预期,预计5月份开工率环比将继续抬升,但同比将延续下降。铜管企业开工率预计将小幅增长,5月份,空调排产维持较快增长,铜管开工率有望维持高位。同时,铜板带企业开工率同比、环比预计均将走强。

4月份,中国房地产成交数据仍弱于去年同期,但边际有所走弱。国内房地产政策较为积极。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地,预计房地产成交将有所改善。

 

责任编辑:叶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