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文化助推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4年05月14日 9:4 226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当前,地质事业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受到社会的关注。地质文化作为地质事业的组成部分,在整个地质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地勘单位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地质文化建设,但是依然存在地质文化建设机制不够健全、内容不够明晰、队伍战斗力不强、文化精品力作匮乏、阵地不够强大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地质文化建设的效果,也会影响地质事业持续发展。新时代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呼唤高质量的地质文化建设。如何更扎实有效地推动地质文化建设?笔者有五个方面的思考。

一、完善地质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

一是要认识地质文化建设在地质事业全局中的意义。地质文化作为一种行业的软实力,与地质找矿、地灾防治、地质遗迹保护等同等重要,地质文化不仅仅是展示行业形象、凝聚精神,其本身也是新质生产力。地质文化建设不能可有可无,不能仅在会议上、口头上重视,要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和其他工作一同谋划、一起推动。

二是要科学制定地质文化建设的规划。地质文化建设不能想起来就干,不能率性随意,而是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地质工作的重点要点,做好规划和“路线图”。地质文化建设的规划不能画“大饼”,否则规划仅仅停留在纸上,难以落地。地质文化建设的规划制定,既要有阶段性的目标,也要有年度性的具体目标。地质文化建设要“挂图”作战,这样才能更精准。

三是要统筹地质文化建设的合力。地质文化建设涉及地质工作的主管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和培育地质人才的高等院校等。地质文化建设需要加强与各部门、各单位的联动互动,尤其要鼓励高校从事地质文化研究与创作的专家学者参与其中,为地质文化高质量建设、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二、优化地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是在精神层面加强地质文化建设。文化在本质上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价值观念。当前,地质文化建设要把精神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地质报国作为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精神是文化之魂,也是文化建设的最终方向。当前,地勘单位在地质文化建设中,要深入挖掘“三光荣”精神的时代内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这一时代命题,不断筑牢地质事业的精神高地。当前,地勘单位要深入挖掘各自的地质工作特色,开展形象标识系统设计,让地质文化精神“看得见”。

二是在行为层面加强地质文化建设。人的言行举止,展现出人的独有气质和文化修养。地质工作者在长期的野外工作中,形成了有别于其他群体的行为习惯和处世方式。地勘单位在地质文化建设中,要充分重视日常行为对于人的深远影响。如,在各种节日活动中,地勘单位可以开展群众性的文艺汇演,把身边地质故事,用舞台剧的方式演出来;在各种会议中,唱响地质主题的歌曲,激发干部职工对地质事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是在物质层面加强地质文化建设。物质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是任何工作得以持续进行的保障。地勘单位在地质文化建设中,要划拨专门的经费,确保地质文化建设之需的场地和设备。目前,一些地勘单位拥有地质博物馆和陈列馆等地质文化普及场所,但是有的藏品展品不全,展陈设施落后陈旧。因此,地勘单位要加强设备的改造升级,充分运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手段,运用交互体验的方式,让沉默的矿物和标本“开口说话”。

三、强化地质文化建设的人才队伍

一是成立地质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当前,一些地勘单位开展地质文化建设,有的是“顺带”进行,没有专门的执行机构,如果长期这样,必然会影响地质文化建设的持久进行。地勘单位要根据文化建设的规律和趋势,成立不同类别的文艺组织协会,如地质文学协会、地质美术协会、地质摄影协会等,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文化特长,在地质文化建设中展现才干。

二是培养地质文化建设的人才。人才是地质文化建设的关键要素,决定着地质文化建设的高度。地勘单位要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地质文化人才,并给予宽松的工作环境。主动邀请地质文化名家“传经送宝”,不断提升地质文化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地勘单位要创造条件,鼓励地质文化建设人才到野外地质工作现场体验生活,到文化机构进行调研,到高等院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深造。

三是抓好地质文化工作室建设。地勘单位开展地质文化建设,要重点扶持责任心强和专业能力扎实的人才,并让他们脱颖而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在地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为此,地勘单位要重点扶持地质文化团队,鼓励他们开展特色鲜明的地质文化工作室建设,让真正有担当、敢作为的地质文化人才,充分发挥专长、施展才能。当前,无论是在地勘行业还是其他领域都在纷纷探索工作室的运行模式。事实表明,这不仅给予人才施展拳脚的空间,还能让人才在地质文化建设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成就感,从而推动地质文化建设。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中心《地球印记》廊道

四、推出地质文化建设的时代精品

一是为地质工作进行整体“画像”。各地勘单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社会公众对地质工作的认知和了解还十分有限。在此情况下,地勘单位要积极主动地把地质故事讲出来,比如地勘单位的发展历程和成就,或是组织专人编写工作年鉴、大事记、地质工作纪事、区域地质资源“一本通”等,这不仅是对地质工作进行梳理存档,还对当下和今后地勘单位的地质文化建设,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二是推出地质文化精品力作。在地质文化建设的全链条中,有温度、有深度和有内涵的文化艺术作品,最能吸引人、感染人和激励人。地勘单位进行地质文化建设要围绕地质主题,把砥砺人心的地质找矿故事写出来,把矿产勘探的场景画出来,把地质灾害防治的过程拍出来,把矿山修复的情景演出来。精品力作是检验地质文化建设的试金石,地勘单位要善于运用文学、美术、音乐、舞台剧、影视等多种文艺形式,精益求精地创作出一批高水准的地质文化作品。

三是培育地质文化先进典型。在任何一个行业中,先进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比如李四光、王进喜,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等等,影响了一代代地质工作者。地勘单位开展地质文化艺术作品创作,要善于发掘、培育和塑造身边的先进典型。先进典型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或者一个集体。讲好了先进典型奋发励志的故事,也就擦亮了地勘单位的文化名片。在讲述先进典型故事时,既不要刻意拔高,也不要面面俱到,而是以真实客观的态度,让先进典型的闪光点更加鲜明。

五、筑牢地质文化建设的传播阵地

一是整合地质文化传播阵地。地质文化建设不仅要会“干”,还要会“说”。当然,“说”本身也是地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地勘单位在文化建设中,要边“干”边“说”。这里的“说”,就是加强全方位的新闻宣传。很多地勘单位拥有网站、内刊、橱窗等宣传阵地,地勘单位对于阶段性的重点工作,各宣传阵地要联动展示工作进展、成效和影响。不同的宣传阵地在讲好地质故事时不能各自为政,要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这样宣传效果才会大增。无论是哪一种宣传阵地,讲好地质故事都要突出真实性、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强化快捷性、生动性和鲜活性。此外,讲好地质故事也要充分发挥图像视觉叙事的功能,设计版式,突出地质文化的独有特色。

二是积极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当前,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新媒体,在文化建设和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勘单位要善于用好新媒体、用活新媒体,让新媒体在地质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新媒体在讲述地质故事时,视频内容要把最精彩、最感人、最温暖、最砥砺人心的片段展示出来,把地质工作者跋涉山河、为国找矿、服务地质事业的豪迈经典场景传播开来,让更多的社会公众认识地质事业无上光荣。

三是拓展地质文化传播的“朋友圈”。在地质文化建设中,地勘单位除了守好、用好自身的传播阵地,还要善于“借力”,主动和行业主流媒体、地方主流媒体以及有广泛影响力的网络自媒体加强合作,邀请资深的媒体从业人员,深度参与地质文化建设与传播,邀请作家、画家、影视导演等文艺名家,围绕地质文化开展不同类型的文艺创作。只有统筹好内外两种力量和两种资源,地质文化建设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宣传部、艺术与传媒学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